锦江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民政局,建设,财政局,司法局,统计局。
历史沿革/锦江区
成都市锦江区地处成都市城区东南部,西北与青羊区相连,西部隔锦江、府河与武侯区相望,东与成华区毗邻,东南与龙泉驿区接壤,南与双流县相依。属地为古华阳县城及其近郊,华阳县始置于唐代。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在成都县城偏东置蜀县;干元元年(公元758年)改名华阳县,其县城及近郊为南河以北的区域。自此,一城两县共治的状况持续达1200余年。1921年,成都、华阳两县合并置成都市政公所。1928年,置成都市为省辖市,华阳县城区归市辖。1953年置东城区,1955年望江区并入东城区。1990年底东城区撤销,其主体部分改置锦江区。
概况/锦江区
濯锦之江 时尚之都 品质之城
锦江,商贸之区,繁华之地。这是很多人的锦江印象,也是锦江独有的气质。这种印象和气质,缘于千年穿城而过的濯锦之江,缘于熙来攘往、喧嚣时尚的百年春熙,更得益于锦江敢为人先的探索和实践……
区人民政府驻书院南街,邮编:610011。代码:510104。区号:028。拼音:JinJiangQu。
人文、商贸:锦江的记忆与繁华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等主流媒体,“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周春芽、何多苓为代表的蓝顶艺术中心聚集于此,是成都信息资源最富集、人文气息最浓郁、文化交流最迅捷的地区。
锦江区是成都市的核心城区、中央商贸商务区,国务院确定的“商贸繁华区”。全市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一半以上汇集锦江。区内商贾云集,货通天下,繁富极盛,尽显“扬一益二”、“天下繁侈”盛况。云集太平洋、伊势丹、王府井、伊藤洋华堂等知名品牌的春熙路、盐市口商圈是成都市商贸中心,商贸传统悠久,商业文化浓厚。春熙路商业步行街与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齐名,是成都市最繁华、*、最年轻的代名词,是时尚达人购物、休闲、娱乐*地。盐市口商圈聚集了仁和春天、摩尔百盛、北京华联、新世界、茂业百货等数十家大型时尚购物中心,为人们提供各种业态商业商贸服务。而今,春、盐商圈已成为成都市*价值和人气的商业口岸与商业核心区,是各类消费群
体休闲购物的“天堂”,其散发的商业号召力与经济活力,已辐射涵盖整个四川,引领西部地区商贸业发展和潮流风尚。
多来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稳居全市*。进入2007年,锦江区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大转移的机遇,实施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强力推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6.9%,现代服务业先导效应和支撑作用日趋明显,在全市率先进入服务经济格局。
变革、跨越:锦江的探索与奋进
2003年以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锦江区因地制宜,成功打造了“五朵金花”,走出一条农村土地不征用、不拆迁,农民不失地、不失业、不失利,农民变市民、农村变新貌的道路。2007年,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先导区、率先实现城市化引领区、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和社会协调发展创新区的“四区”建设奋斗目标,锦江区迈开了大步前进的新步伐。抢抓试验区建设机遇,实施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积极探索城市近郊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同时,全面推进街道管理体制、基层治理机制和功能区管理机制等各项改革,加快城乡现代化建设,努力探索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新模式。
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3亿元,人均GDP达47958元,地方财政收入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6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23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49元,城乡收入比缩小到1.62:1。连续两年被评为四川省区(市)县综合竞争力*,连续三年实际利用外资居全市五城区首位,先后荣获“中国民营经济*活力县(市、区)”、“中国民营经济*投资县(市、区)”、“中国十佳投资创业城区”和“中国金融生态区”等殊荣。
生态、和谐:锦江的激情与梦想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如今,清洁、绿色、生态、健康理念已融入锦江发展。区域内的国家AAAA级景区三圣花乡,已成为市民观光娱乐、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正在规划建设中的生态商务区,是集总部经济、现代商贸、体育休闲、文化创意于一体的国际化、现代化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将建设成为功能区分科学、产业支撑坚实、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最美的“绿色之城”、“翡翠宝地”。
锦江区大力推进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的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战略,狠抓城乡就业和劳动保障,推动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实施城乡物业全复盖,积极开展旧城及旧场镇改造,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争创全市“最清洁城区”、“最安全城区”,城乡面貌和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明显提高,被评为“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区”。
站在新起点,锦江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市委、市政府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进程,率先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率先构建集聚化、高端化、国际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科学发展和新的社会进步。一幅“城市是现代城市,农村是现代农村”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锦江新蓝图正在绘制,一幕“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现代文明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锦江春色正徐徐揭开!
文化产业/锦江区
锦江区特殊的历史文化及区位优势作为成都市“首善之区”的发祥地,锦江区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商业传统。首先,“锦江”二字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诗情元素,就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金字招牌;其次,集商业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酿酒文化、藏书印刷文化、蜀锦文化、陶瓷文化等多种文化单元为一体的锦江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锦江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全区总体目标(2006-2010)定位为“到2009年,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成都市总体规划框架内,着力巩固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地位,打造新型工业产业基地,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区,建成中国西部创业环境较优、人居环境*、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区。”可以说,锦江区文化内涵丰富,人文资源层次多样,有以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心,以印刷等相关配套服务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链条完整、关联产业比较集中的传媒产业聚集的产业集群;有以春熙路、盐市口两大商圈为中心,以金融、商务、商业、餐饮、娱乐、通讯等相关配套服务产业为支撑的商贸经济带;有以中国古董、古籍图书、书画、手工艺制品等为代表的物化传统文化的文化区域东大街的“古玩城”以及大慈寺、水井坊等文化品牌,在全市乃至全国独树一帜。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锦江区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多彩,这里是中国古老的烧酒之乡、商贸之乡、壁画之乡、纸币之乡、藏书印刷之乡、蜀锦之乡、陶瓷之乡、川剧之乡、川菜之乡、书院之乡。这里有世界上*张纸币的诞生地——交子街、号称“天线丛林”的著名千年古刹——大慈寺、有展现四川千年酒文化历史的“水井坊”、号称“中国的左拉”的著名现代作家李劼人的故居,还有“成都市艺术中心”、“锦城艺术宫”、“川剧艺术中心”、川剧博物馆、西南影都、王府井影城等全市闻名的文化艺术重地。这些是全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文化资源可资利用的创意资源锦江区可资利用的创意资源,也比较多,有多处有特色的创意资源。●以东大街的“古
玩城”为代表的艺术和文物交易业(含旧书交易业等)。●以博瑞等为代表的现代印务业,全区正在《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成都日报印务中心、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印务公司、四川新华彩印等为代表的现代印务业和印务物流业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印务产业的生产规模和档次,打造“中国成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逐步形成全市甚至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以西南影都、王府井影城等为代表的全市闻名的电影、文化休闲基地。●以多种智力开发服务部门或团体为代表的咨询机构,如三圣街道办事处辖区“五朵金花”的画家村,以及博士团等。●以“成都市艺术中心”、“锦城艺术宫”、“川剧艺术中心”为代表的音乐、表演艺术等。锦江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现状所谓文化创意产业,通常是指“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赋,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新闻出版、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文艺创作及表演、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网络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广告会展、工艺美术、建筑设计、企业策划、项目策划等。英国政府所属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则于1998年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据上述定义,锦江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其数量应颇可观,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两位数;而从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分类来看,应是工业(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批发零售业(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业(艺术中心、影剧院等)在增加值中三分天下的局面。当然,在时装设计、互动休闲软件、出版、软件等创意产业的行业,锦江区的发展相对而言比较薄弱。
社会/锦江区
锦江区2010年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我区深入实施市委、市政府总体战略,全面落实区委工作部署,加快推进“四区”建设,以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生态型精品城区”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核心功能区为目标,迎难而上,主动有为,加快项目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加快民生改善,保持了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全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5亿元,同比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28.65亿元,同比增长23.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3亿元,同比增长18.7%;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同比增长13.7%;服务业增加值310亿元,同比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40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17元,同比增长16%。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9年的0.2:21.6:78.2调整为0.2:21.3:78.5。
全区经济社会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一、深化城乡统筹,加快构建现代化新型城乡形态
围绕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生态型精品城区”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核心功能区的战略定位,坚持以规划引领全区科学发展,着力构建现代新型城乡形态。
1、发展战略深化完善。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区规划工作的意见》,完善统筹城乡、相互衔接、全面复盖的全区规划体系。开展我区“十二五”规划专题调研工作,加强对全局性重大问题的研究,科学编制《锦江区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生态型精品城区”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成都市锦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规划;完成了锦江 “198”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市控规等重大规划;深化完善以总部经济为龙头,以现代商贸为基础、以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休闲服务为新增长点,聚集化、高端化、现代化的“1+4”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
2、农村“四大基础工程”扎实推进。建立完善确权颁证实施办法及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在五城区率先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工作,群众综合满意度达97.29%;在全市率先出台涉农社区新型基层治理机制规范化建设基本标准“三十条”,涉农社区新型基层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落实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补助经费,建立完善“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形成了“有钱办事”和“民主议事”的推进机制,顺利通过年度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第三方测评。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完成“198”区域3、4、5批次土地综合整治,通过省国土厅增减挂钩项目验收。新型社区、新居工程及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实现入住8225户、15410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示范项目建设顺利,“五朵金花” 提升改造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复检,高威体育公园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开通首条主城区绿道—锦江“198”绿道一期示范线,占地2000亩的高威花卉苗木基地基本建成,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土地规模化经营。
3、城市更新力度加大。引入社会资本近70亿元参与旧城改造;积极推进耿家巷自主改造和大慈寺、红照壁地块、东大街盈嘉地块、滨江中路等模拟拆迁;加快推进三圣220 KV、成龙110 KV、琉璃110 KV、东大路110 KV、糠市街110 KV变电站和成龙路电力隧道等能源设施建设;投入1850余万元,对全区破损路面和人行道及附属设施等进行了维修整治,区管道路好路率达97%以上;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劼人路全面竣工,新成仁路改扩建(锦江大道—外环路段)形成通车能力,菱窠路南延线、机场路东延线等道路建设进展顺利;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新建垃圾收集中转站(点)18处、标准化菜市场2个,改造院落公厕43座。
4、城乡生态环境显着改善。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启动了全国*物业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启动实施“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以创建 “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区” 为抓手,大力开展主街干道、绿化景观、“198”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完成成龙路、锦江大道生态带和13处街头绿地及小游园建设,全年新增绿地面积306万平方米,新植树24万株;拆除违法建设12万平方米,对人民南路二段、锦兴路等15条示范街道以及153个示范院落进行了提升改造;完成人民南路、蜀都大道、滨江路等86栋(处)既有建筑物光彩工程;基本完成滨江路、耿家巷、红星路35号片区等特色街区风貌整治;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强化区域环境监控,推进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完成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5天目标任务,顺利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第二次监督审核,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
二、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围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初步形成以总部经济为龙头,以现代商贸为基础、以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休闲服务为新增长点的集聚化、高端化、现代化的“1+4”产业体系,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1、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实施重点项目建设120项,完成投资19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3.09 %。新开工建设新鸿基环球贸易广场、明宇西部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阳光保险大厦等14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九龙仓成都国际金融中心、美国铁狮门等39个重点项目;美国领盛航天科技大厦、深圳花样年喜年广场等24个项目竣工投入使用。新增商务楼宇面积31万平方米、商业面积25万平方米、酒店面积10万平方米,国嘉新视界、中冶成工等7幢甲级写字楼投入使用,为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提供了优质载体。2010年,我区共有11项项目纳入全省重大项目管理,1—12月预计完成投资53.2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3.88%;共有30项项目纳入全市重点项目管理,1—12月预计完成投资77.9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5.75%。
2、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成功引进中国五冶集团、台湾华科事业群、台湾新唐科技等总部企业26家,全区总部经济型企业达到179家,培育税收过亿元楼宇4栋、5000万元楼宇3栋、3000万元楼宇7栋。不断扩大商贸业优势,仁恒置地广场购物中心、群光大陆百货、仁和春天二期等高端商业项目投入使用,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的 “网上春熙”项目进展顺利,春熙路获得省商务厅授予的*批“四川省特色商业街”,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幅继续保持全市*,荣获“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百强区”称号。加快金融要素市场建设,美国联泰大都会保险、鼎和财产保险和国内*专业资产监管公司元利瑞德等金融机构先后入驻东大街,红庙子民营企业产权交易所、基金服务中心、金融人才资源服务中心建设顺利,金融产业链不断丰富,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荣获“中国*投资价值金融生态示范区”。引进北京洛可可、北京东道、深圳浪尖等国内*创意设计公司,引进西部*家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所—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搭建资本与文化对接交易新平台,全年引进文化创意企业155家,文化创意业实现增加值35.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99%,同比增长18%,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全国先进水平。加快发展休闲服务业,完成岷山饭店提升改造,全市*五星级服务式酒店—辉盛阁投入运营,全区运营的五星级标准酒店达7家,在建的五星级酒店达8家。兰桂坊特色街区正式开街,香港利苑等33家全球餐饮服务知名企业入驻,成为成都休闲娱乐的地标。全年引进休闲服务企业47家,休闲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2.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64%,同比增长18.2%。
3、产业集聚发展效应明显。完善五大功能区运行机制,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目前,已有46家*品牌入驻我区。红照壁—盐市口的国际商业品牌旗舰店数量和规模位居国内前列、西部*,是西部*国际品牌聚集区。建立香港现代服务业园区,汇聚香港一流商业地产企业7家。金融机构加速聚集,各类金融机构达236家,其中,外资银行占全市73%,外资保险占全市80%,入驻成都的13家世界500强保险机构有11家进驻我区。目前,全区在建投资5亿元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25个,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达到每亩4091万元。
三、着力招大引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按照扩大开放年的工作部署,围绕“1+4”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加强区域合作,对内对外开放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1、招商引资成效显着。创新招商方式,强化专业招商力度,全年引进现代服务业企业770家,其中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三菱重工业(中国)有限公司、韩国现代重工、苏格兰皇家银行、鼎和财险等世界500强企业5家,全区外资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达78家,占全市比重的56%。成功引进北京居然之家,打造集家居、装饰、装修、家居设计为一体的总面积约10万平米的一站式购物中心。引进首次登陆中国的新加坡排名*国际瘦身中心Cenosis(纤诺)、希尔顿旗下*品牌Conrad(康拉德酒店)、西班牙时尚巨头服装品牌ZARA以及全球*摩托车品牌美国哈雷摩托。成功引进投资上100亿元的香港置地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引进中国规模*律师事务所—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超过10亿的龙光地产项目及总投资约150亿的第二绕城高速路东段项目总部落户我区。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3亿美元,省外到位资金155亿元,招商引资工作连续三年保持五城区前列。
2、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深化锦金合作,初步建成成都规模*桂花、银杏生产基地、设施化大棚鲜切花基地,“云绣花田”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先后与北京市东城区、南京市鼓楼区、哈尔滨市道里区、南通市通州区、乐山市市中区等结为友好城区;启动与成华区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现代化生态型宜居乐业的新城东”。
3、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强化楼宇招商,形成以首席服务员为主、6名服务员配合的“1+6”楼宇内服务团队模式,协调解决企业问题,实现楼宇管理的动态信息跟踪服务。完成包含楼宇基本情况、入驻企业基本情况、扶持政策、楼宇招商等内容的楼宇信息平台搭建,集合楼宇的基本数据分析、入驻企业与政府的互动交流等功能,提供全新的对外展示招商信息平台。出台《锦江区培育重点优势企业动态管理办法》,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氛围。
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切实改善民生
坚持惠民利民,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革成果惠及城乡群众。
1、政府机构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设置工作部门23个,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加强行政效能督查督办,对8个单位、12名责任人员实行问责。进一步规范社会管理方式,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建成全市*家融合市民服务中心的标准化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100个便民窗口,将62项民生类服务事项延伸到社区公共服务站,98%的审批服务事项提速,全年受理行政审批事项49796件,按时办结率达100%。独具锦江特色的“小政府,大社会”治理模式雏形初现。
2、社会管理“三大改革” 深入开展。在深入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社区治理机制改革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关于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意见》等“1+8”系列文件,在全市率先探索社会组织管理机制改革,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社会组织总数达到了547个,投入1167万元实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项目45个。在全市率先推行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直选工作。稳步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规范化建设,投入资金约1000万元统筹解决社区办公用房,按每个社区24万元标准,全年安排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补助经费1440万元。加强社区法制建设,为每个社区聘请法律顾问,建成市级民主法治社区16个。出台《锦江区社区物业服务中心资质证书管理暂行办法》,向全区47家社区物业服务中心发放了“社区物业服务中心资质证书”,开全国社区物管之先河,开展“城乡物业管理全复盖*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我区社会治理新模式入选“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推荐案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工作被评为“第三届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事件,得到了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主要做法在全市推广。
3、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重点开展“198”范围内就业援助行动,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4606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积极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全年扶持创业成功480人。制定《关于全面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在全市率先由政府全额资助低保户和重度残疾人员、残疾人家庭学生儿童及残疾学生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全年为3422个低保家庭发放低保金1572.3万元,向社会发放救助金111.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50余名,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071户816万元,为城市低收入困难家庭提供廉租房源1900套。认真做好残疾人扶助工作,荣获“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称号。
4、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学在锦江、品质教育”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成为成都市首批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城区,荣获“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称号。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成功举办首届四川创新设计与产品提升对接推进会,建成全市*社区科技馆、青少年科技体验馆,培育创新项目20个。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高标准打造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区图书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390余场。新建8个社区室内健身室,新增健身路径42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代表成都市参加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获全国*。卫生计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完成2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全复盖。老龄事业持续发展,在各街道建立老年服务中心和老年大学网络教育学校,完善养老服务机制,积极推进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政策保障为主导、社会化运作为方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人口出生率为5.46‰。顺利完成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深入创建“全国安全社区”、“全市最安全城区”,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连续三年全市*,被国家七部委评为“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优秀单位。荣获“四川省双拥模范区”、十大“中国最关爱民生的县(市区)”称号。
其他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
今年以来,我区按照市委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高端发展、集约发展、开放合作和素质提升“四大战略”,全力推进“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生态型精品城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总量不大、资源环境制约压力较大、产业结构调整还需加快、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任务比较艰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来加以解决。
人口/锦江区
2013年末锦江区户籍人口为47.06万人,常住人口69.51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2.87‰。年末锦江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884元,同比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463元,同比增长10.5%。
风俗/锦江区
每年端午节,成都城区都上演龙舟竞赛,这是蓉城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
节日。2006年成都锦江龙舟赛将上万名成都市民召唤到母亲河畔,用传统的赛龙舟方式庆祝佳节。
2006年5月31日下午,锦江九眼桥至河心村800米河段的河堤上,人山人海。正式开赛前,精彩的水面祭祀表演、名人话端午、锦江欢歌等表演提前亮相。17时,龙舟赛正式开始,预选赛分5组进行。首先上场的是廊桥、金堂、武侯3支代表队。一声令下,3支队齐头并进,在鼓声中如离弦之箭逆流而进,两岸拉拉队更是一刻不停地呐喊助威。较后,新津队以3分58秒47的成绩夺得预赛头名。随后,新津队、金堂队、武侯队、锦江队、双流队等6支龙舟队进入决赛。又是一番激烈的龙争虎斗,新津队、双流队、锦江队分别夺得一、二、三名。在等候裁判宣布成绩的间歇,龙舟队员们纷纷跳进锦江之中,大显身手,水中擒鸭,再次把现场气氛推向新高潮。
当日的龙舟赛上还出现了一支由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在蓉人员组成的“国际友人队”,虽然没有取得名次,但“国际友人队”的亮相还是获得了观众阵阵欢呼。
历史/锦江区
锦江区地处成都市城区东南部,西北与青羊区相连,西部隔锦江、府河与武侯区相望,东与成华区毗邻,东南与龙泉驿区接壤,南与双流县相依。
秦为成都县地,唐贞观十七年(643)析成都县置蜀县,干元元年(758)蜀县更名华阳县。1953年更名东城区,1990年撤销东城区,其主体部分改置锦江区。
1997年,锦江区面积62.1平方千米,人口41.3万,辖17街道2乡:春熙路街道、人民南路街道、王家坝街道、莲花池街、均隆街街道、芷泉街街道、和平街街道、天涯石北街街道、梓潼桥正街街道、东丁字街街道、镋钯街街道、东糠市街街道、东风南路街道、伴仙街街道、沙河铺街道、盐市口街道、牛市口街道、琉璃乡、三圣乡。
2000年,锦江区辖18个街道、2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440280人,其中: 东糠市街道 15573 、天涯石北街街道 12942、 和平街街道 21524 、梓潼桥正街街道 11654 、春熙路街道 4812 、盐市口街道 12528 、人民南路街道 9187 、青石桥街道 10915 、王家坝街道 15347 、均隆街街道 15232、 镗钯街街道 15575 、芷泉街街道 12116、 合江亭街道 16981、 牛市口街道 46972、 东风南路街道 11787 、伴仙街街道 30737 、沙河铺街道 57984 、东光街道 36244 、琉璃场乡 46754、 三圣乡 35416。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土族、侗族、瑶族、维吾尔族、满族、鄂伦春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年,锦江区原辖21个街道办事处,除琉璃场、高店子外,其中城区街道办事处19个。此次撤销了人民南路、天涯石北街、王家坝、青石桥、东糠市街、均隆街、伴仙街、芷泉街、和平街、梓潼桥正街、镋钯街、沙河铺等12个街道办事处;调整设置了督院街、书院街、合江亭、水井坊、龙舟路、莲新街、双桂路、沙河等8个街道办事处;对盐市口、春熙路、牛市口等3个街道进行了部分区域性调整;东光、狮子山两个街道办事处保留未动。(时间似乎是2001年,待查)
?年,辖15个街道、2个乡。
2003年12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32号)批复:锦江区三圣乡政府驻地由高店子迁至粉坊堰村3组成龙路南侧四川省消防指挥学校对面。
2004年1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1号)同意锦江区撤销琉璃乡建制。2004年2月,市政府同意了锦江区撤销琉璃场街道办事处建制,设置柳江、成龙路街道办事处建制等相关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撤销琉璃场街道办事处建制;设置柳江、成龙路街道办事处建制;将三圣乡部分行政区域及原琉璃乡以北部分区域划归成龙路街道;将原琉璃乡部分区域划归柳江街道;将原琉璃乡部分区域划归三圣乡。
2004年9月2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45号)同意撤销三圣乡建制,所属行政区域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
2004年,锦江区辖16个街道(督院街、盐市口、春熙路、书院街、合江亭、水井坊、牛市口、龙舟路、双桂路、狮子山、莲新、沙河、东光、成龙路、柳江、三圣),44个社区委员会、17个村委会;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密度6524人/平方千米。
交通建设/锦江区
锦江区公路网经过不断的建设提高,基本上形成了以“三纵三横”为主骨架,县乡道、专用道路与之配合衔接的公路网体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动车拥有量迅速增加、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产业布局的不断调整、土地开发利用的日益加强、使原公路网络已经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必须对现公路网进行调整,根据社会经济、城镇布局等特点进行新的公路网规划,以适应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下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公路网规划层次锦江区公路网由部分贯通区域的主骨架道路,乡村道、专用道路组成,不同层次的道路承担不同的交通需求,在一定的程度上自成体系。但是,道路网络的相互连通,使不同的道路共同承担同样的运输功能而具有较强的连通性、相关性、协调性、系统性、整体性。根据各体系的功能,把锦江区公路网划分为三个层次。*层次:贯通整个区域的对外联系的干线公路。第二层次:联系周边区县和区内各片区的县道及县内道路。 第三层次:乡道。包括各产业园区、新居工程、农民聚居点道路。 根据不同道路在公路网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层次的公路作为锦江区的主骨架公路网络;第二层次的县道、县内道路为次骨架公路网络,其强化主骨架公路的交通辐射功能,保证区内各片区的快速连通,是区域范围内承上启下的便捷交通联系;第三层次乡道,是加强通达深度的基础道路网,同时为产业发展、新居工程、乡村酒店工程、音乐艺术村工程服务。公路网规划布局锦江区公路网规划的*层次,根据区域未来交通需求预测,规划*层次除“三纵三横”外,需新增加对外连接通道,新增加6条主干道,里程24.6公里,分别为成万路、十洪大道西延线、成仁路快速通道、机场路东延线锦江段、万科路(暂定名,原5号公路)、大安园专用道路。第二层次为县道和县内道路,目前县道布局基本较完善,路网结构较合理,布局保持现状不变。第三层次乡村道。包括锦江区规划的十大工程区区内道路和现有乡村道。新增加乡道为十大工程区道路共61.39公里,2010年全区乡村公路里程长度达到147.45公里经以上规划,到2010年,锦江区公路规划总里程206.267公里,新增里程86.39公里(公路网规划布局见附表2 )。 规划道路说明主干道1.成仁路快速通道。该路起于三环路,止于绕城路,道路全长3.5公里,宽40米。计划2005年开工建设,2008年建设完成。2、成万路。东起成龙路(万福村1社),西至成仁快速通道,全长约7.2公里,宽度8米的成万路(*期实施至万福村村委会,长约1.7公里)。道路建设涉及我区万福村1、6、7、8、10组。道路建成后可解决约800户,2500人的出行问题和带动周边3000亩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并将“荷塘月色”与“花乡农居”连接起来。计划于2005年建设,2007建成。3、十洪大道西延线。东起成龙路(十洪大道口),西至成仁快速通道,全长约5.6公里,宽度20米的十洪大道西延线。道路建设涉及我区原曾家坡村2、3组,驸马村2、3、4、5组,幸福村7、8组,江家堰村4、5、7、8、9组。道路建成后,可解决约900户,3000人的出行问题和带动周边约4200亩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经济发展,并将“花乡农居”和建成的“东篱菊园”、“江家菜地”有机地连接起来。计划于2007年建设,2010年建成。4、机场路东延线锦江段。起于府河,止于老成渝路,道路全长5公里,宽40米。计划2006年建设,2009年建成。5、万科路。起于老成渝路花果村,止于成龙路。全长1.8公里,宽20米,计划于2007年建设,2009年建成。6、大安园专用道路。起于琉大路中和界,止于大安桥村熊家大堰。全长1.7公里,宽20米。计划于2005年建设,2006年建成。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乡村道路1、“东篱菊园”道路。全长3.1公里,宽7.5米的沥青混凝土路面,2005年底建成。2、“江家菜地”观光道路。全长5.67公里,宽7.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 2006年建成。3、“荷塘月色”环形道路。全长3.331公里,宽7.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2006年建成。4、“花乡农居”(红砂村新社区)道路。总长8.8公里,宽5.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2005年建成。5、“幸福梅林”道路。为推动幸福村的发展,实施幸福梅林道路工程,全长9.653公里,宽7.5米,2006年建成。6、“工业集中发展区”道路。总长6.785公里,宽20米,2008年建成 。7、大安桥村道路。为大安桥农民居住新村修建道路6.5公里,宽7.5米,2008年建成。8、汽车主题公园道路。修建园区道路6.66公里,其中一级公路4.1公里,宽20米,四级公路2.56公里,宽7.5米,2006年建成。新居工程、农民聚居点工程道路三圣街道办事处、柳江街道办事处分别为11.4公里、10.064公里。公路网规划的实施锦江区规划公路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建设项目多,建设周期长,必须在长远规划的指导下,对具体实施的工程项目进行宏观调控,分阶段建设。分期实施的原则如下:(2)锦江区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资源开发和城镇规划的实际需要和规划公路项目的重要程度是分期实施的重要条件。(3)锦江区公路网的建设必须与成都、四川,西部、国家公路网的建设保持协调和同步。(4)在规划项目的建设规模和远期交通量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路网效率、社会效益、地区发展、建设环境等因素,根据公路建设投资、干线公路的连通性、公路网的总体*效益,合理安排项目的实施年限,争取项目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步骤相适应。(5)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重点建设国省道路的连接路、锦江区市内的城市道路、各城镇(镇、乡)之间的横向通道,在较短的时间内首先完善主骨架公路网,形成通道路网,带动沿线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先导作用。(6)抓住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的历史机遇,加快“五朵金花”、工业集中发展区、城市新社区的路网建设,在财政上投入、建设序列上予以优先安排,尽快形成产业园区区内、区外的快速通行路径,以充分发挥公路网的整体运营效益。(7)遵循一次规划、分期实施、远近结合和远粗近细的原则,提高整个公路网建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公路网建设资金估算 锦江区公路网规划期为5年,规划项目技术等级高、需要建设资金多,主要参照近期成都市各级公路建设的实际基本造价进行项目投资估算。估算新(改)建工程项目造价分别为:城市道路I级2100万元/公里、一级公路1000万元/公里、二级公路450万元/公里、三级公路280万元/公里、四级公路150万元/公里,经粗略测算求得(静态投资)“十一五”期间锦江区公路网建设总投资为59703万元,平均每年约11941万元。公路网建设资金对策目前公路建没资金来源大体分为国家投资、地方投资、国内外贷款和社会集资四个方面。积极开拓新的资金来源,争取国家对公路交通建设的优惠政策是筹集公路建设资金的关键。 1、通过道路的建设改善道路沿线的经济状况和投资环境,提升土地开发价值,吸引投资增加锦江区的财政收入,形成公路建设强有力的经济来源。2、通过引入具有实力的公路建设单位,筹措民间资金全额投入到公路建设中。政府通过以道路建设带来的产业发展回报逐年偿还建设资金的方式,减轻公路建设前期投入压力,可使规划目标推进更快。 3、公路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其建设投资应列入区本级财政预算,确定用于公路建设的投资比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实行政策倾斜。4、服从全市交通的战略规划,争取将规划道路的建设资金纳入全市公路建设预算的总盘子中,采取上级补助一点,地方自筹一点的方式多渠道融资,解决规划项目的资金缺口。公路网综合评价一、通过实施本次规划,到2010年,锦江区公路总里程206.267公里,新增里程86.39公里,公路网密度332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以主干道为骨架,以县道、乡村道为支持的公路网络体系,起到了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二、通过实施本次规划,为锦江区城市一体化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通过实施新增的7条主干道,完善锦江区对外联系的通道。三、通过实施产业园区及农居集中居住区道路建设,改善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的交通条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本次公路网的建设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完善的公路网运输体系能够有效地缩短区域间的时空距离,扩大区域间的社会经济交流,为发达地区向较为落后地区辐射创造条件,有利于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特别有利于农村的农业经济改变传统封闭、落后的面貌,向商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也会极大地提高农村的社会文明程度。五、促进土地利用开发、推进城市化进程。公路交通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繁荣、促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从公路运输的发展实践看,城镇体系的发展与公路的发展有着互为依托、互为促进的紧密关系。随着道路交通现代化发展,强化了县级公路的服务功能,提高了道路两旁土地利用开发的价值,缩短了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的时空距离,拓展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六、减轻城市交通压力、调整城镇布局结构。公路运输网络能够合理调整城市的产业平面布局和空间布局,通过出行需求的诱导,分散和疏导交通需求,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实现交通需求在道路网的合理、均衡分配。在交通供给走廊形成分散的城镇,根据需求与供给调整城镇布局结构。交通运输网络是城镇体系发展的基础,是进行城镇体系布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完善的公路运输体系缩小了城乡之间的距离,为城镇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空间条件,会带动新的城镇群体的出现和原有城市的扩展,调整区域城镇体系的布局。实施公路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1.进一步加强前期工作。为了提高整个公路网建设的科学性,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克服建设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坚持基本的建设程序,作好项目建设的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及工程报批工作,做到统筹安排、优化工程设计。2.充分依靠各级政府,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改变过去单纯由交通部门*办交通的状况。建立起政府牵头、社会各界方方面面办交通的多元化发展新格局。3.继续争取对公路建设更多更优惠的政策。争取各级政府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对征地、拆迁、物资供应、沿线土地开发、税收、贷款等工作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市、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公路网建设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工作,解决建设工作的难点问题,并与周边区、市、县协调处理好同一路线的规划实施问题。4.采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筹集公路建设资金,采用BT等模式进行交通建设资金筹措。5.严格项目工程管理,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6.依靠科技进步,推广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降低造价,节约投资,提高效益。7.做好规划后期及建成后公路网的维修与养护,保证公路网的正常运营,充分发挥公路网的运输功能及社会效益。8.注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减少国土占用,加强公路沿线与环境的协调、统一。